电话:
香港+852-23668288
大陆+86-13802512911

新闻线索 商务合作请联系:
hkctct@gmail.com
联系
我们
下载
AP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吕国英:古道映长亭
  • 2025-09-17 11:23:38
  • 作者:艾 慧
  •    

 古道映长亭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557

 

古道映长亭,晚风送春寒。

夕霞挽落日,鸟鸣和炊烟。

万里游子归,独醉乡愁怜。

2023.03.18

 

暮色为砚绘乡愁

——吕国英《古道映长亭》诗性哲学探微

 

吕国英先生这首作于春日的六行诗,以中国古典水墨的笔意,绘出现代心灵的精神地图。全诗犹如精心设计的双幕剧:上阕自然布景,下阕人文抒情,中间藏着无数情感的暗门。

古道映长亭”起笔便见时空交错,道路纵向延伸时间,亭台横向展开空间,二者在光影中完成几何学的诗意交融。“晚风送春寒”更显造化之妙,风本无意志,寒乃自然现象,诗人却以“送”字赋予其灵性,让物理世界焕发出情感温度。

夕霞挽落日”堪称神来之笔,晚霞拟人化为挽留者,将自然现象升华为天地间的深情告别。“鸟鸣和炊烟”则构成声象交响,飞鸟的灵动与炊烟的静谧在暮色中达成奇妙平衡,仿佛天地万物都在参与这场黄昏的仪式。

最值得玩味的是末句的情感悖论。“万里游子归”本该是漂泊的终结,却成为更深层乡愁的起点。“独醉乡愁怜”中那个“怜”字,既是对故土的怜爱,也是对自我身份的怜惜,更是对时光流逝的怜叹。诗人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身体越靠近故乡,灵魂越发现乡愁的真正对象早已消失在时光深处。

吕国英的非凡处,在于用古典意象容器盛放现代性哲思。诗中的长亭古道不仅是实体存在,更是承载千年离别情绪的文化符号;炊烟暮色不仅是乡村景致,更是测量心灵归程的时空标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诗性对话,让六行小诗获得了承载永恒乡愁的容量。

或许,诗人要告诉我们:真正的乡愁不是地理的遥远,而是时间的裂隙;归乡不是空间的移动,而是心灵的修葺。我们每个人都是天地逆旅间的行路人,在永恒的暮色里,寻找着精神的原乡。这首诗恰似一盏温暖的灯笼,照亮了所有漂泊者共同的归途。

永恒的暮色,刹那的乡愁

——再读吕国英先生《古道映长亭

吕国英先生的诗作宛若一帧泛黄的老照片,在时光的暗房中缓缓显影。“古道映长亭”开篇即筑起时空的纵深感,道与亭这对古老的送别意象,被夕阳的余晖焊接在一起,成为穿越千年的情感地标。“晚风送春寒”五字更见功力,风是空间的流动,寒是身体的感知,诗人却让晚风主动“送”来春寒,赋予自然意象以灵动的生命性。

诗中最妙的是“夕霞挽落日”的“挽”字。夕霞不是被动地渲染落日,而是以柔情万种的姿态挽留即将沉沦的光明。这个动词让整个画面瞬间生动,天地间上演着永恒的告别与眷恋。与之呼应的是“鸟鸣和炊烟”,鸣声是听觉的短暂存在,炊烟是视觉的绵延延续,诗人用“和”字将二者谱成黄昏的复调音乐。

“万里游子归”似喜实悲,物理距离的终结竟是心理距离的开始。“独醉乡愁怜”道破天机——醉非因酒,怜由心生。那杯乡愁酿制的酒,愈品愈觉怅惘。诗人在这里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我们永远在回归的路上,但真正的故乡只存在于记忆的镜花水月之中。

这首诗的永恒价值,在于用古典容器盛放了现代人的精神漂泊。每一个意象都是多棱镜,从不同角度照射出乡愁的七彩光芒。诗人用最精简的文字,建造了一座通往人类共同情感的记忆宫殿。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png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