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时报》创办人,每逢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总不禁思索:何谓超越时代的精神遗产?先生之言「博爱」与「天下为公」,犹如明月映照千古,不因地域疆界而黯淡,不因岁月流转而消亡。今日两岸共忆先生,与其执着于话语权之争,不如静心叩问:这份遗产如何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
孙中山先生的思想,根植于对人类尊严的深切关怀。「博爱」二字,非仅口号,而是对生命本质的哲学洞察——人皆生而平等,唯有以包容之心消弭隔阂,方能触及文明的真谛。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实为对社会公平与人民福祉的终极追寻。民族主义求国家之自立,民权主义谋政治之清明,民生主义期经济之共荣,三者犹如鼎之三足,共同支撑「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先生曾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外,人类文明更需「互助之原则」,此语今日听来,尤显深邃。
面对两岸对先生纪念活动的不同解读,我们或可回归精神本源。历史话语权的讨论,终究是表象;真正重要的是,孙中山先生的思想能否成为两岸人民心灵的纽带。他的生平与理想,本就跨越海峡,是共同历史记忆的一部分。与其争论谁更能代表先生,不如思考如何以其精神滋养当下——「博爱」教我们超越分歧,「天下为公」唤我们关注众生福祉。纪念的意义,不在于仪式本身,而在于重温那份对统一的渴望、对民族复兴的坚持,并以理性与善意转化为前行之力。
值此先生诞辰159周年之际,愿我们以哲人之眼观照当下。纪念孙中山,不在重述过去,而在照亮未来。让「博爱」化作理解之泉,让「天下为公」成为共同的星空。当两岸同胞皆以先生精神为镜,或许能看见:分裂只是暂时的阴影,而追求统一与复兴的初心,才是永恒的光。
(本文作者曾晓辉博士为《中华时报》创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