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绵阳某地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在外务工的村民杨某虎家的老宅,在未获任何通知的情况下被施工方推平。当地政府以“误拆”二字回应,试图将一场非法强拆事件轻描淡写为“施工失误”。近年来,“误拆”一词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每当有拆迁事件引发争议,这似乎成了相关部门最常用的解释。然而,人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无心之过,还是权力运行在面对质疑时,用以掩盖真相、推卸责任的借口?
纵观绵阳老宅拆除事件脉络,杨某虎的老宅被拆除前,既无合法拆迁手续,也无提前告知,甚至村干部、派出所与施工方之间信息混乱,互相推诿。试问,若真是“误拆”,何以连房屋权属、补偿情况都未能核实?这种“失误”背后,是否暴露了基层治理中“先行动、后解释”的粗暴逻辑?更令人深思的是,当村民通过监控目睹家园被毁,报警后却陷入“交通局拆的”“施工队误拆”的罗生门,权力的失序与责任的真空已然显现。“误拆”之说,更难掩程序正义的坍塌。
在许多拆迁案例中,“误拆”被当作理由,房屋一夜之间化为废墟,居民的权益受到侵害。而“误拆”之说,似乎让一切都有了合理的开脱。当“误拆”成为某些部门逃避责任的万能借口,法治便沦为纸面文章,公平正义便陷入泥沼。唯有以严格的程序正义重塑执法逻辑,以人性化的政策执行修复干群关系,以实质性的补偿保障农民权益,才能真正避免“误拆”悲剧的重演,让治理的温度与法治的力度并行不悖。
令人担忧的是,公权力一旦在此时失语,意味着本应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权力运作过程,变得模糊不清,甚至暗箱操作。在这种情况下,“误拆”更像是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公众的质疑挡在门外。然而,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公众对权力的信任度进一步下降,激化社会矛盾。
“误拆”本不应成为用以掩盖真相、推卸责任的借口,而应成为推动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规范的契机。因此,面对“误拆”的说法,相关部门不能止于表面的解释,而应深入调查,给公众一个清晰、明确的答复。只有建立在真诚和透明基础上的沟通,才能化解疑虑,重建信任。同时,也要从制度上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监督,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真正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作者简介:刘先卫,男,1971年出生,初中文化,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泉湖镇人,自由撰稿人。)
《中华时报》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客观中立、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和多元客观的新闻报道。 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见解,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