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藉良知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331)
艾 慧
慈悲藉良知,共情彰佛性。
能持是真神,无帝风称圣。
2023.08.25
吕国英先生的这首哲诗,以极简文字构筑宏大意境,融合东方智慧与普世价值,直指人性本源与超凡境界。
慈悲与良知的交融:“慈悲藉良知”开宗明义,将佛教核心的“慈悲”精神根植于人性共有的“良知”之上。这既点明慈悲非虚无缥缈,而是源于人心中本具的道德自觉(儒家“良知”),也揭示了普世之爱的坚实根基。东西方哲学在此交汇,慈悲因良知而可感可循,良知因慈悲而升华。
共情即佛性的彰显:“共情彰佛性”进一步深化。将现代心理学强调的“共情”(设身处地感受他人)能力,视为“佛性”(觉性、本具光明)的直接体现。此句大胆创新,赋予古老的“佛性”概念以现代、普世且可实践的解读——能深刻理解、感同身受他人之苦乐,便是佛性光辉的闪耀。
行动力为真神性:“能持是真神”是全诗转折与升华的关键。它彻底颠覆了传统对“神”的想象(高高在上、超越主宰),断言真正的“神性”在于“能持”——即能够持续地、坚定地将前述的慈悲、良知、共情付诸实践。神性不在彼岸,而在持之以恒的善行与道德坚守中。
无上帝而尊圣贤,风尚即力量: “无帝风称圣”作结,气魄非凡。明确否定至高无上的主宰之神(“无帝”),同时指出,真正的崇高与神圣(“圣”)在于人间形成的良好风尚(“风”)。当“慈悲、良知、共情、能持”成为社会普遍推崇和实践的风气(风),这风气本身便孕育了可敬的圣贤境界,其力量远胜于虚幻的偶像崇拜。
吕国英这首诗的核心哲思与价值体现在——
内在超越:全诗否定外在神祇权威,强调神圣性内在于人(良知、佛性),并通过人的道德实践(能持)和群体风尚(风)得以实现和彰显。
实践为本:将抽象、崇高的理念(慈悲、佛性、神性、圣)完全落实于具体可感的行动(共情、能持)和社会风气之中,体现了强烈的实践哲学精神。
普世融合:巧妙融合儒家(良知)、佛家(慈悲、佛性)、西方人文(共情)等思想精髓,指向一种超越文化、宗教界限的普世人文精神。
去魅与赋能: 解构了传统宗教对“神”、“圣”的垄断性解释,将其“祛魅”,同时将神圣性“赋能”于每一个能够践行道德、引领风尚的个体和社会群体。
吕国英此诗虽短,却如洪钟大吕。它以“慈悲-良知-共情”为人性基石,以“能持”为通往神圣的唯一路径,以“风尚”为圣贤境界的最终体现,构建了一个立足人性、崇尚行动、追求风尚、内在超越的深刻哲学图景。它是对人类道德主体性的高扬,是对实践力量的礼赞,更是对构建良善人间世的深切呼唤。诗句凝练如箴言,思想深邃如哲典,堪称现代哲理诗的典范。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十余部、艺术评论上百篇,撰著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