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许怨苍茫?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616)
庄鸿远
芦苇随风荡,晶珠化白霜。
杪秋悄然至,难添丽人裳。
窗前观木叶,懒拂醉暖阳。
荣枯穷往复,谁许怨苍茫?
2021.10.23•辛丑年霜降
霜降短章里的天地心
—— 吕国英哲诗《霜降》赏析
霜落时节,吕国英先生以廿八字短章,将秋尽之景、闲居之态与生命哲思熔铸一炉。诗中无激昂辞藻,却如霜降后的晴空,澄澈里藏着厚重,浅白中透着深远,读来似饮秋泉,初觉清冽,细品方知回甘。
景语:淡墨勾出秋尽头
诗的开篇以 “物” 写时,寥寥数笔便织就霜降图景。“芦苇随风荡” 是动,风过苇丛的轻响似在耳畔,秋的灵动尽在其中;“晶珠化白霜” 是静,晨露凝霜的细微变化,藏着季节交替的悄然。“杪秋悄然至” 一句承上启下,将苇与霜的具象,凝为 “秋尽” 的抽象感知,而 “难添丽人裳” 则以人间小事作结,让秋寒不再是遥远的时令符号,反倒有了贴近生活的温软 —— 不是悲秋的寒凉,只是时节催着添衣的寻常。
窗前之景更显闲淡。“观木叶” 见秋之疏朗,“醉暖阳” 藏心之慵懒,一 “观” 一 “懒”,把霜降日里不疾不徐的时光,写得如老茶般温润。没有 “无边落木萧萧下” 的壮阔,却有 “一叶知秋” 的细腻,寻常景致里,尽是诗人对秋的温柔接纳。
哲思:荣枯里见天地宽
诗的尾联陡然转深,从 “观物” 跃至 “思理”,让全诗意境瞬间开阔。“荣枯穷往复” 是对自然规律的坦然承认,花叶的开落、季节的更迭,本是天地间循环不息的常态,无需叹惋,不必纠结。而 “谁许怨苍茫” 一句,以反问破题,将个人情绪从自然规律中抽离 —— 苍茫天地从无偏爱,荣枯往复本是定数,又何来 “怨” 的理由?
这一问,问出了对生命的通透。不困于 “枯” 的失落,不执于 “荣” 的欢喜,如霜降般冷静看待循环,如暖阳般平和接纳变迁。没有说教的生硬,只以轻问句点出哲思,让读者在秋景的余韵里,自悟 “顺应” 与 “释然” 的深意。
余味:质朴里的隽永意
整首诗最动人处,在于 “质朴” 与 “高远” 的相融。字句皆是白话,却无半点浅白;写的都是寻常事,却藏着天地心。霜降是节气,也是人生的隐喻 —— 秋尽不是终点,而是下一轮荣枯的起点;寒来不是缺憾,而是时光流转的必然。
读罢合卷,仿佛也立于那窗前,看木叶轻落,沐暖阳微醺。再想起 “荣枯穷往复”,心中便少了几分对得失的计较,多了几分对规律的敬畏。这便是好诗的力量:不喧哗,自有声;不刻意,自隽永,如霜降后的大地,沉静里藏着生生不息的希望。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九部,著述艺术评论、学术论文上百篇,创作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书象”简论》《中国牛文化千字文》《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酒文化千字文》《中国酒文化赋》《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