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香港+852-23668288
大陆+86-13802512911

新闻线索 商务合作请联系:
hkctct@gmail.com
联系
我们
下载
AP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艰辛编撰十三载 填补砚文化空白
  • 2025-09-20 09:46:09
  • 作者:卢敏 孙嘉琪 廖振华 于江
  •    

《中华砚文化汇典》在北京首发


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时报 9月19日讯(特约记者卢敏,特约通讯员孙嘉琪、廖振华、于江报道)今天下午15时,《中华砚文化汇典》首发仪式在北京善品堂隆重举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李玉赋与来自全国砚文化、工艺美术系统专家学者、砚文化志愿者以及相关图书出版和文博机构负责同志共120多人参加。仪式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助理孙克利主持,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研究分会会长董方军致欢迎辞、分会秘书长阴巍介绍《汇典》编撰情况,分典负责人关键、作者代表欧忠荣、编审委主任张希清、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李滢、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原社长陈高潮、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长才大颖、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李英等先后畅谈编撰心得、感想和致辞。同时宣读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先生致大会的贺信,并向中国国家版本馆、国家图书馆和山东财经大学、河北大学等单位赠书。

微信图片_20250920005535_1214_72.jpg


砚台与笔墨纸合称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兴盛于明清朝,距今约有近7千年历史,然而纵观古今,成系统研究、记录砚台文化产生、演变与发展的著述,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竟属空白。时任砚文化工作委员会会长的刘红军经过全面调研论证后,决定牵头开编《中华砚文化汇典》,系统挖掘整理、全面总结归纳我国砚台文化资源,研究砚台所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记述砚台所体现的历史、考古、文化、艺术与社会价值,得到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贾庆林、李长春的肯定;2012年7月,由全国砚界专家、学者、雕刻家、收藏家等100多人组成的编纂小组正式成立,其间尽管历经艰辛,但最终均按计划交稿并顺利过审出版。

据介绍,《中华砚文化汇典》分别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以及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共分七卷共20本总计约800万字,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担任编审委员会名誉主任并撰写《总序》;刘红军、张希清为主任,王震中、刘庆柱等史学、文物、考古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编审委员会。


微信图片_20250920005541_1215_72.jpg 

大会照片

首发仪式上,全体与会人员对百位砚文化专家、学者和志愿者持续十数年艰辛编典表达了各自的敬意,大家一致认为:《中华砚文化汇典》既对砚文化璀璨的历史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又对当代砚文化的现状和研究成果作了较为充分记录与展示,既有很高学术性,又具有向大众普及的功能;它的出版发行既是对中华砚文化历史的梳理总结,也是当代砚文化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示和记录;它对于宣传和普及砚台文化知识,引领和指导砚台文化研究,推动中国砚文化事业整体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原教授张希清和天津博物馆研究员、砚界著名专家蔡鸿茹都一致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我国首部内容最全、涵盖最广、规格最高的砚台文化专著,填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空白,非常值得学习推广和借鉴!

 

一、许会长贺信

贺  信

欣闻《中华砚文化汇典》历时十三载寒暑,终成二十册煌煌巨著,全面付梓,吾心甚悦,谨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砚,乃中华民族独创之“文房四宝”之一,自原始社会研磨器发端,至秦汉与笔墨相合,成为书写之重器;唐宋之时,四大名砚渐成体系;及至明清,由实用臻于艺术,臻于鼎盛。其融文学、历史、书法、绘画、雕刻于一炉,更承载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与四方风土、民情审美,内涵渊深,蔚为大观。可谓中华智慧之结晶,文明传承之瑰宝。

然自古虽用砚、爱砚、藏砚者众,能综括历史、社会、文化、 地质等多科学问而深研者鲜矣。幸有我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工作委员会,胸怀传续文脉之使命,汇聚天下砚林才俊,深挖文化精髓,广辑文献遗存,严谨考订,悉心编纂,终成此七卷二十册之巨帙,实为我国首部砚文化“全书”,既系统梳理砚史源流,亦充分展示当代砚学研究成果,功莫大焉!

是书学术性与普及性并重,既为研究者提供坚实依托,亦向大众敞开传统文化之门。其出版,非仅为一典之成,更乃文化之桥,可通南北,可贯东西,联络天下雅士,推动砚艺复兴。愿此举进一步促进砚文化之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古老砚田焕发新时代之芳华。 

谨向所有参与编纂、支持此项文化工程的同仁,表达由衷敬 意与感谢!望诸位继往开来,再接再厉,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之大业!

再次祝贺《中华砚文化汇典》圆满出版!           

 a3fc77e468fde369555fd97de52bd60a.png

二、创会会长刘红军侧记

 

方寸砚藏日月  赤诚笔写华章---砚文化研究分会创会会长刘红军侧记


指尖拂过摞成人高的《中华砚文化汇典》,纸页间还透着淡淡油墨香。这套七卷共20册总计800多万字的典籍,摊开的是中华砚文化近七千年文脉,背后藏着的是刘红军与他率领的百余名研究者跨越13年的坚守和赤诚。      

让时光闪回到2012年盛夏,戎马一生,刚刚荣退的刘红军,在偶翻一本名叫《中国石文化》专著时,瞬间便被其中有关砚石的记载勾住了目光。但当被老教授告知“系统研究砚台的典籍尚属空白”时,这个崇尚并喜爱挑战的老兵,突然又来了劲——“别人没做,那我就来做”。而后顺利出版了《砚台博览》一书,并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这让他生出了更大念头:要为砚文化立一部“百科全书”,得到多位中央领导一致首肯,但彼时没人想到,这个念头会化作一场耗时十余年的“攻坚战”。

若用两句话形容编撰《汇典》历程,无疑是“白手起家,困难重重”,尤其是启动编撰《汇典》时的窘迫,至今仍令大多数成员记忆犹新。没有办公室,就临时租下一间小屋;没有经费,就四处奔走争取支持;没有现成资料,他就协调从各地邀来的“砚铁”们,奔向各个古籍书店和图书馆,一书一书的找,一字一字的“啃”,有些介绍砚台历史和制作工艺的文字十分怪僻,仅几个字就弄得大家常常熬至夜深,每当此刻他必嘘寒问暖,关心备至;有人为了考证一块古砚的出处,自费跑遍大半个中国;有人生病住院,躺在病床上还在修改文稿;还有人连续多年放弃春节团聚,守在书桌前梳理文献,这些他都一一牢记心间,并尽一切可能为团队排忧解难;为了让典籍兼具权威性与完整性,他为团队搭建了严密的架构:编审委员会里,史学、文物、考古领域的权威专家坐镇,逐字逐句把关学术细节;编撰委员会更是细分章节,将砚文化的历史、工艺、流派和鉴赏拆解开来,一项一项研究;编务委员会则默默协助资料整理、办好大小琐事。

2016年,《汇典》列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重要工作项目,又上报文化部申请文化工程立项,从“民间自发”正式走向“规范推进”。2025年6月,当人民美术出版社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圆满推出全套典籍时,刘红军捧着样书,百感交集,个中酸甜苦辣,只有他和他的编纂团队最自知。书页里,不仅有端砚、歙砚和红丝砚等高清文字、图谱,还有对各方砚台制作技艺的详细记载,同时更藏着砚石背后的文化故事---从古代文人用砚书写风雅,到现代匠人传承技艺的坚守,一笔一画都幻化成刘红军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中华砚文化的炽爱。

现时,曾经的砚文化工作委员会己更名为砚文化研究分会,但《汇典》的故事还在继续。刘红军又和他的团队开始筹划砚文化简本读物编写,尤其是如何快速向数智化转型,特别是优化砚文化的呈现形式,让青少年都能读懂千年砚历史。因为十三载的坚守,磨炼出的不只是一部典籍,更是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刘红军相信,只要让千年砚韵融入新时代,他们就一定会有再续传奇的舞台。

 

三、《汇典》编委会副主任阴巍答记者问


砚林千载溯古   典册万象昭今---《汇典》编务委员会副主任阴巍答记者问


《中华砚文化汇典》出版问世后,不仅在全国砚文化系统引发热议,而且也广受读者关注。这些大部头都由谁所著?为什么会想到编撰这些典籍?典籍都具有什么特点?它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又有那些?记者在《汇典》首发式前,专门采访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研究分会秘书长兼编务委员会副主任阴巍。

 微信图片_20250920005545_1216_72.jpg

阴巍秘书长介绍编撰《汇典》情况

【记者】《中华砚文化汇典》是由哪些单位主导完成并出版发行?

阴巍:本书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作为主导单位,其下属砚文化工作委员会(现更名为:砚文化研究分会)承担全书主编工作,最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与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这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华砚台文化起源、演变与发展的大型学术专著。

【记者】全书共分几卷几册?总规模如何?各分册书名及作者能否详细介绍一下?

阴巍:《汇典》共分七大卷20册,总字数约800万字,配图精美丰富。各分册具体书目及作者如下:

1. 《砚台春秋》 作者:火来胜、苏锐

2. 《众砚争辉》 作者:关键、张翔

3. 《端砚》 作者:柳新祥、柳飞

4. 《歙砚》 作者:胡中泰

5. 《洮砚》 作者:王玉明、王月周

6. 《澄泥砚》 作者:李俊林、李寒凝

7. 《鲁砚》 作者:刘克唐、刘刚

8. 《松花砚》 作者:刘祖林、关键

9. 《易砚》 作者:邹洪利、张淑芬

10. 《端砚制作工艺》 作者:赵粤茹

11. 《苴却砚》 作者:罗春明、罗润先、罗伟先

12. 《红丝砚铭文集》 作者:王大成

13. 《历代砚文献》 作者:欧忠荣、李护暖

14. 《归云楼砚谱》 校勘:火来胜、王文修

15. 《阅微草堂砚谱》 校勘:火来胜、王文修

16. 《沈氏砚林砚谱》 校勘2册:火来胜、胡中泰

17. 《民间藏砚选集》 作者:火来胜、苏锐、曹骞帆

18. 《古砚铭文选集》2册, 作者:火来胜、刘塘卿

全书采用大16开本,精装硬塑封,各卷以不同颜色区分,既古朴大方,又便于识别和收藏。

【记者】如此宏大的编撰工程是如何启动的?有哪些专家学者参与其中?

阴巍:编纂工作始于2012年7月,由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砚文化工作委员会会长(原武警部队副司令员刘红军中将)倡议发起。全国砚界专家、学者、雕刻家、收藏家等100余人参与编写。为保证质量,我们专门成立了编审委员会、编撰委员会和编务机构。编审委员会由刘红军、张希清担任主任,聘请王震中、刘庆柱、任大援、葛承雍、张补旺、张淑芬、蔡鸿茹等史学、文物、考古、社会科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学者参与审稿工作。特别需要说明的是,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时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同志,对《汇典》编撰给予高度重视和支持,不仅亲自担任编审委员会名誉主任,还亲笔撰写了《总序》。本书还被列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重要工作项目,并报文化部申请文化工程立项。

【记者】编纂如此大规模的砚文化专著,其深层次的意义是什么?

阴巍:砚台位列中国文房四宝之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书写绘画用具,从最早的研磨器算起,已有近七千年历史。纵观历史,用砚、爱砚、藏砚、说砚者甚多,但综合历史、社会、文化、艺术以及地质等门类的知识,加以深入研究的却不多,始终没有一部系统研究、记录砚台文化产生、演变与发展的专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以弘扬中华砚文化为己任的砚文化专门研究机构,我觉得我们不仅有责任、而且也有义务去填补这项空白。

【记者】《汇典》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阴巍:经过十三年努力,我们总结出这部著作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系统性。《汇典》涵盖砚史、砚种、砚铭、砚谱和砚台收藏、砚台制作、有关砚台的文献,图文并茂,包罗万象。二是权威性。《汇典》聚百人之力,取百家之长,不少作者都来自砚台研究、收藏、制作一线,都是砚界大师级人物,经验丰富,各有造诣;书中所述,或采自实践,或引自原始文献,或首次公开,引经据典,考证严密,经得起检验。三是实用性。《汇典》作为资料,分类清晰,方便检索;作为工艺,图文对照,有流程介绍,有手法示范,堪称教科书。

【记者】《汇典》出版后的社会反响如何?

阴巍:《汇典》各卷陆续出版发行后,在社会尤其是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2021年3月,作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唯一学术研究类课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并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审核,反映了《汇典》所具有的学术研究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对《汇典》給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汇典》不啻为我国首部砚台文化“百科全书”;北京大学历史系原教授张希清和天津博物馆研究员、砚界著名专家蔡鸿茹等都一再评价《汇典》为有史以来我国首部内容最全、涵盖最广、规格最高的砚台文化专著,填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空白,功德无量,利国利民。

【记者】接下来将如何推广这部巨著?

阴巍:《汇典》马上将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网上书店等上架销售,并向全国各类博物馆、文史研究部门、各砚种地区文旅局、工艺美术等单位和社团推荐,作为馆藏书目或存档文献。同时,我们也将向全国砚界社团组织、从业者、爱好者及社会各界推荐销售。当然,我们更希望各级媒体朋友,多介绍宣传《汇典》,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看到《汇典》,以更好发挥《汇典》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四、四人发言摘录


既是致敬历史   更属启迪未来---砚文化研究分会会长董方军寄语

 微信图片_20250920005550_1217_72.jpg

董方军会长寄语

金秋送爽,翰墨飘香。在这充满收获与喜悦的美好时节,我们齐聚北京,共同见证《汇典》的正式出版发行。在此,我谨代表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研究分会,对各位领导、嘉宾和朋友们的光临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汇典》编纂工作的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汇典》作为我国首部系统梳理、全面展示砚台文化的“百科全书”,自2012年7月启动编纂以来,历时十余载,凝聚了百位专家学者、砚文化爱好者及出版工作者的智慧与心血。今天,这部共计二十册的宏篇巨著终于面世,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新时代文化复兴战略的生动实践。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工匠精神的象征。

《汇典》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图文、严谨的考据,全方位展现了中华砚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千年脉络,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启迪。它的出版,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注入新的活力。本次发行仪式既是对过去十余年工作的总结,更是迈步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期待以《汇典》为媒介,推动砚文化继续走向深入,让砚台这一文明载体焕发新的生机。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媒体朋友的鼎力支持!感谢所有为《汇典》付出辛勤努力的编撰者、出版者与志愿者们!

 

十三寒暑耕耘   万千珠玉典成——作者代表欧忠荣发言摘录

 微信图片_20250920005553_1218_72.jpg

作者代表欧忠荣发言照片

7月21日大雨滂沱,9月19日秋高气爽,这两个日子都因《汇典》的启动与首发而意义非凡。历经十三年艰辛努力,编典工程终于完成。

作为一个成立不久的协会,能在短短十多年间,连续完成办展、建馆、编典三件大事,实属不易。这离不开创会会长刘红军及其团队的高远志向,也离不开时代浪潮的推动。坦白讲,我最初接手《历代砚文献》编纂时,并未将其纳入写作计划,甚至一度认为这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但刘会长从不间断的关心、催促,让我意识到:这是动了真格的!

《汇典》总计超800万字,其中我和合作者李护暖先生编撰的《历代砚文献卷》就有120万字。该书出版后广受好评,被赞为“砚文化古籍整理的重要成果”,极大便利了各类学者检索利用历代砚文献。

《历代砚文献》编著虽出我意料,但却成为我砚文化专著中最厚重的一部。而整个《汇典》七卷计20册的背后,是众多作者因分会号召汇聚一心,不计艰辛付出,最终共铸成果。在此,我谨代表全体作者,向始终关心支持《汇典》出版的各界领导和朋友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

 

共襄砚界伟业  同品岁月甘醇——编纂代表关键发言摘录

 微信图片_20250920005556_1219_72.jpg

编纂代表关键发言照片

有幸参加《汇典》发行仪式,感慨万千。砚乃中华文化之要脉,然历来综合多学科研究者甚少,且还存讹误,极大阻碍其传播。刘红军会长以传承文化为己任,牵头主持编纂《汇典》,实属高瞻远瞩,功德无量。

我担任《砚种分卷》主编,负责九册编纂,初时真是诚惶诚恐。所遇困难主要有二:一为砚种选择难。我国砚种史载三百余,须择其要者。经反复研究,最终选入传世可考者160多种,文献有载而无传承者50种,余皆删去。二为文字撰写难。以十万字篇幅介绍二百余砚种,需极尽简洁。幸得刘红军会长及诸多同仁大力支持,更有刘克唐、胡中泰、柳新祥、王玉明、刘祖林、罗春明、李俊林、邹洪利、张翔等老师悉心合作,严谨考证,数易其稿,终以资料翔实、论述精准、图文并茂成书。然疏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恳请大家在表扬肯定的同时,多加批评和指正!

 

感谢过往重托  期待再度合作——出版社代表李滢发言摘录

 微信图片_20250920005559_1220_72.jpg

出版社代表李滢发言照片

首先十分感谢砚文化研究分会的厚爱与重托,能够有幸参与《汇典》这一宏大文化工程,我们深感光荣和自豪。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以来,始终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艺术出版为己任,并推出过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著作,《汇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不仅系统梳理出了中华砚台的历史文脉与文化内涵,而且对于砚台制作和工艺传承等也进行了详实解构,是我国砚文化系统不可多得的好作品,它对传承中华文明、弘扬砚台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汇典》在组、审稿以及出版过程中,得到全体编委和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双方不仅紧密协作,反复推敲内容,而且严把编校质量,优化装帧设计,力求使《汇典》内容权威、编纂严谨,更在视觉与审美层面与砚文化的深厚内涵相得益彰,没有双方的精诚合作,就不可能有目前的文化硕果,再次感谢砚文化研究分会的信任,感谢编审委员会与每位作者的辛勤付出,并希望在下步工作中继续携手,再度合作。我们相信,《汇典》必将成为传播砚台文化的重要载体,砚台文化的明天一定会更绚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