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香港+852-23668288
大陆+86-13802512911

新闻线索 商务合作请联系:
hkctct@gmail.com
联系
我们
下载
AP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智能·人本·关爱:香港美术教育面向未来的挑战与进路
  • 2025-10-25 17:37:21
  • 作者:中时
  •    

【编者按】适逢第十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本报创办人、香港美术学院及香港艺术研究院院长曾晓辉教授应邀与会发表主题演讲,躬逢其盛。今特刊发其大会论文〈智能·人本·关爱:香港美术教育面向未来之挑战与进路〉,以飨读者。

微信图片_20251025162315_3614_25.jpg

曾晓辉教授(前排右7)出席在武汉理工学院举办的第十届世界华人美术教育大会

作为横跨艺术教育与传媒领域的实践者,作者以双重身份深度参与这场学术盛会:既以学院掌门人之姿阐释美术教育的时代命题,又以媒体创办人的视野观照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文中提出的"智能为用、人本为体、关爱为魂"三重维度,既是其执掌艺术学府多年的实践结晶,亦蕴含媒体人对社会人文的深刻体认。

尤值关注的是,作者立足香港这座中西交汇的国际都会,从独特的文化坐标出发,为智能时代的美育变革提供具有示范意义的香港方案。其中关于"科技与人文共融、传统与创新并重"的论述,既呼应大会主旨,更展现出香港艺术教育界的前瞻视野。

此次大会演讲,实为本报创办人将媒体理念与教育理想相互印证的生动实践。冀望这篇凝聚双重智慧的力作,能引发学界对美术教育本质的深层思考,在智能与人文的对话中,开启更多元的探索路径。

——《中华时报》编辑部 谨识

以下是曾晓辉教授的演讲全文:

引言:处于十字路口的香港美育

当全球美术教育以「智能、人本、关爱」为坐标驶向未来,香港作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独特枢纽,其美术教育既拥有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的显著优势,也面临功利主义盛行与技术应用异化的严峻挑战。本文剖析香港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链条生态,探索如何以智能技术为驱动,以人本价值为根基,以关爱精神为导向,构建具有香港特色的未来美术教育体系。

一、香港美术教育的双面图景:优势与挑战并存

(独特优势:多元土壤的蓬勃生机

1.国际艺术枢纽的完善生态:

顶尖展馆与平台集聚:除M+视觉文化博物馆、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 Hong Kong)外,香港艺术馆、大馆当代美术馆等体系化的专业艺术展馆,构成层次丰富的国际级艺术课堂。  

图片1.jpg

作为亚太区最具指标的国际艺术博会——2025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Art Basel Hong Kong,简称香港巴塞尔)

成熟市场与街区网络:作为全球第三大艺术品拍卖中心(苏富比、佳士得),荷李活道古董街、毕打行画廊集群等国际知名艺术品销售街区,使学生得以近距离观察艺术市场脉动、收藏趋势与商业实践,为理解艺术生态提供立体维度。 

 微信图片_20251019102236_513_9.jpg

荷李活道古董街

2.东西方文化的深度交融与「一国两制」优势:

文化基因独特性:岭南传统、殖民历史、中华根脉与国际都会文化在此交织碰撞,形成极具张力的「香港美学」,为艺术创作提供探讨身份认同、文化转译的丰厚土壤。  

2008  淘宝  上环摩罗街_1.jpg

 2008 淘宝 上环摩罗街

2010年  火龙起舞夜   大坑口.jpg

 2010年 火龙起舞夜 大坑口

制度联通优势:「一国两制」框架下,香港享有高度信息流通自由,互联网无内容审查壁垒,使学生与教育者能无缝访问全球艺术数据库、开源创作工具与国际学术社群(如Google Arts & Culture, GitHub艺术项目),为前沿艺术探索与技术实验提供内地无法比拟的便利条件。  

3.高校专业教育的先锋尝试:

香港教育大学开设全港唯一视觉艺术教育学士课程,率先融入VR创作、社区艺术实践模块。  

浸会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积极探索「艺术与科技」跨学科课程及艺术治疗方向。

(结构性短板:断裂与失衡

1.基础教育系统性边缘化:

中小学美术课时频遭STEM科目挤压,据教育局2022年《学校课程实施调查》显示,平均周课时仅约1.2节,资源投入(如师资、经费)远低于STEM学科「仅为1/3」。  

2.智能技术融合浅表化:

中小学:数字工具应用多局限于绘图软件操作,缺乏对AI艺术生成、数据美学等深层领域的探索。 

高校:教大、浸大虽开设数字艺术课程,但普遍忽视技术伦理与虚拟美学批判性思考。  

3.「人本」关怀的制度缺失:

评价体系侧重技巧模仿,轻视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批判性思维发展等成长性要素(如缺乏对创作草稿、反思笔记的系统记录与评估)。  

特殊艺术教育断层:中小学普遍缺乏有效的融合教育支持,高校亦未设立专门培养特殊教育艺术师资的学位或证书课程。  

4.「关爱」实践薄弱化:  

社区艺术项目常呈短期化、符号化倾向,回避触及贫富差距、身份认同政治等深层社会结构性矛盾。  

大澳  2015.jpg

 大澳 2015

二、核心症结:教育生态链的断裂

(师资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香港美术师资培养存在显著割裂:  

1.香港教育大学虽注重教育理论与社区实践结合,但艺术创作深度普遍不足;  

2.综合大学艺术院系(如中大、港大)在艺术创作前沿性上优势明显,却严重缺乏系统的教学法训练;  

3.PGDE证书课程作为教师资格补充途径,其设计往往导致艺术专业素养与教育实践能力相互割裂。这种三元分立格局,难以培养出兼具深厚艺术修养、精湛教学技能与社会关怀意识的未来美术教师。  

(资源协同机制缺位

高校艺术院系、中小学、西九文化区等关键机构各自为政,未能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创作-教学-社会服务」相互滋养的可持续生态闭环。 

三、面向未来:三维重构路径

(智能维度:从工具到思维革命

1.深化课程内容:

中小学引入「AI伦理工作坊」,引导学生批判性分析算法偏见对审美标准的影响。  

高校(如浸会大学×工程学院合作)开发并开设「虚拟空间美学与哲学」课程。  

2.建设技术-艺术融合实验室:

以教大「艺术科技教育中心」为核心枢纽,重点开发如VR香港历史遗迹重构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人本维度:尊重生命的差异性

1.推动评价体系转型:

全面推行过程性档案袋评价,系统收录创作草稿、社会调研笔记、跨学科反思日记等,真实反映学生成长轨迹。 

2.构建特殊艺术教育支持体系:

香港教育大学设立「特殊需求艺术教育」硕士培养方向。  

参考浸会大学相关课程模块,逐步在中小学配置专业艺术治疗师岗位。  

(关爱维度:艺术作为社会愈合剂

1.深度社区联结计划:

推行高校学分制,要求完成规定时长(如200小时)的社区艺术服务**(例如参与「长者记忆拼贴画计划」)。

建立「学校-社福机构-博物馆」三方合作与成果认证机制。  

2.引导艺术介入社会议题:

在M+设立常设性「香港对话」青少年展区,策展并展示青少年围绕城中村空间正义、身份认同等议题创作的艺术作品。  

图片2.jpg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外观及正门广场(图片来源 香港地方志中心)

四、香港方案:发挥枢纽优势的融合创新

(高校作为驱动引擎

1.推动跨学科学位创新:

设立「艺术科技教育」联合学士/硕士学位(例如:香港教育大学艺术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系)。  

2.革新师资培养模式:

强制纯艺术专业学生选修《包容性教学设计》课程。  

师范生必修《当代艺术批判》课程,强化社会文化反思能力。  

(构建协同高效的社会资源网络

关键在于整合多方力量,并充分运用香港的制度、平台与空间优势:  

西九文化区应成为技术-人文融合的实验场,例如利用其国际联结与场地资源,为高校学生提供AR策展、数字遗产修复等前沿实习,并举办聚焦「人工智能伦理与艺术」的国际工作坊(善用互联网自由接入全球资源)。  

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等机构可作为关爱型艺术项目的关键资助方,支持如「艺术无界」特殊教育巡回工作坊等项目落地。  

扎根社区的基层社会组织则是真实社会需求的提供者,可与艺术教育力量合作开展如深水埗劏房空间艺术改造等具有社会疗愈意义的实践。  

国际艺术展会、拍卖行与艺术街区(如巴塞尔、苏富比、荷李活道画廊):可合作开发「艺术市场与策展实务」中学选修模块或高校微证书课程,将世界级平台与在地街区转化为教育场景,培养学生国际艺术视野与商业运作认知。  

结语:缔造有温度的未来艺术公民

香港美术教育的转型,须以智能技术为放大器而非替代品,以人本关怀为灵魂而非装饰,以社会关爱为使命而非任务。当高校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艺术-科技-人文」融合型教师;当社区成为艺术践行的鲜活实验室;当每一件学生作品都承载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刻理解与温情关照,香港方能充分发挥其融汇中西的双重视野优势,为全球贡献一个以艺术弥合科技与人性、个体与社会、传统与未来的东方美育范式。这不仅关乎学科存续,更是在AI时代守护人之为人的尊严与温度的关键战役。  

参考文献

1.香港教育局. (2022). 《学校课程实施调查》.  

2.西九文化区管理局. (2023). 《艺术科技教育白皮书》.  

3.凌浙. (2023). 《跨境·跨学科:香港艺术教育新路径》香港艺术出版社. (*注:请再次核对出版社名称准确性*)  

4.UNESCO. (2021). 《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全球框架》.  

5.香港教育大学视觉艺术系. (2024). 《社区艺术实践课程评估报告》.  

注:本文整合基础教育现状、高校师资培养、社会资源网络三维度,通过具体课程案例(如AI伦理工作坊)、制度设计(200小时社区服务)、空间实践(深水埗改造)等可操作性方案,构建「智能-人本-关爱」落地的香港路径,突出其国际资源、市场生态、制度特性与本土议题结合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简介:

 图片3.jpg

曾晓辉博士,香港美术学院及香港艺术研究院院长,并任多所大学教授。其学术研究聚焦艺术理论与艺术史,著作丰富。雕塑创作饱含人文关怀,作品被全球多家艺术机构典藏。曾博士亦积极参与包括上海和大阪世博及多哈国际文旅项目规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