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时报11月7日讯)伦敦时间11月4日,2025世界旅游交易会(WTM London)在ExCeL展览中心盛大开幕。这是WTM创办45年来规模最大的一届:展馆扩建带动展陈面积再创新高,来自19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5000余家展商、逾5万名专业买家齐聚,三天内围绕可持续、科技与投资展开密集对话与交易。作为全球旅游业的年度“风向标”,今年的WTM不仅是一场供需对接的大会,更像一次行业底层能力与叙事方式的集中检阅。

中国成为全场焦点的信号,在开幕首日已然清晰。中国展区从180多个参评展区中脱颖而出,夺得“最佳展区设计大奖”,以创意叙事、科技应用与可持续理念的深度融合,成为展馆内最具磁性的“流量场”。中国驻旅游伦敦办事处主任张力在接受奖杯时表示,这份殊荣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旅行业设计创新能力的认可,也是对 “创新融合、绿色发展”的中国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的肯定。中国文旅将持续秉持开放合作姿态,为全球旅游业者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本届中国展区面积达402平方米,较去年翻倍扩容,以“中国旅游:创新·融合·可持续增长”为主题,采用环形悬浮LED与竹木结构,全部材料实现可回收并通过FSC认证,既呈现东方美学,也与全球绿色标准对齐。这种“美学+低碳+可复制”的展陈方法,恰与WTM今年的核心议题同频:让可持续从口号走向可检查、可计算的硬指标。
从内容到形式,中国展区的“可看、可玩、可成交”被做到了极致。现场每30分钟一场的活态非遗表演——从少林功夫到景德镇拉胚、龙井茶现场炒制——把传统文化转化为沉浸式体验;8K全息“长城”、故宫雪景的实时直播,以及AI生成“专属中国行程”,则用技术把“远方”拉到眼前。航空板块中,三大航首次联合亮相并宣布开通直飞欧洲的20条新航线,直击入境便利与运力恢复两大痛点;“碳中和旅行护照”扫码抵消往返伦敦碳排放的设计,为“愿为环保多付一点”的欧洲买家提供了可操作方案。首日即有3000多名专业买家到访,中国展区现场签约金额预计突破12亿美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B2B交易平台,而非“秀场”。

更宏观的层面上,WTM与牛津经济研究院联合发布的《2025全球旅游报告》给出行业背景:到2035年,旅游业对全球GDP贡献有望达16万亿美元,约占12%;2025年国际旅客到达量已超越疫情前峰值。三大趋势尤为突出——可持续成为硬性指标(77%的旅客愿为低碳行程多支付约15%费用);生成式AI推动“个性化+动态定价”成为常态;消费者从“频繁短途”转向“沉浸长途”。在这一框架下,中国的表现具有“结构性亮点”:既提供了文化叙事与数字体验的双重抓手,也在运力、签证与目的地供给侧同步发力。
数据侧也在印证中国的“回归与跃升”。2025年中国旅游业预计对国内GDP贡献达11.4%,总值约2.61万亿美元;国际访客支出增长显著,国内旅游消费回升至约7万亿元人民币量级。出境方面,全年中国出境人次预计突破1.55亿,超过2019年峰值,高端定制与15天以上的深度游成为增长极,千禧一代与“活跃银发族”的双轮驱动明显。入境方面,签证便利化叠加航班恢复,欧美市场对中国的“新目的地”兴趣高涨——河南的中原文化与功夫叙事、黑龙江的冰雪经济、广西的边关风情成为欧洲买家争抢的新资源,传统“京沪杭独大”的格局正在被重塑。

今年WTM也特别强调“科技与夜间经济”的融合:AI行程规划、智慧城市导览、VR古迹巡游等应用在中国展区集中亮相,与音乐节、极光观测、夜间博物馆等“noctourism”场景形成呼应,表明“真实体验+数字增强”正在成为中国对外叙事的新范式。与此同时,中国代表团以“史上最强阵容”现身:31个省区市文旅厅长集体站台,河南、云南、广东等地现场直播带货,将“流量即渠道”直连海外买家。这种“政府背书+市场化交易”的组合,为国际合作提供了确定性,也提升了谈判与落地效率。
从监管与投资视角看,中国此次在“可持续承诺与数据化呈现”方面的进步同样抢眼:材料可回收、碳抵消可追溯、活动可量化,满足了欧洲市场对供应商ESG表现的“硬约束”;航空新航线、目的地产品与地接服务的“一键打包”,则降低了合作搜索成本。英方行业组织的评价颇具代表性:“中国展区不是一场视觉秀,而是中国旅游自信与能力的集中展示——从‘跟跑’走向‘并跑’甚至‘领跑’。”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当晚“China Night”上伦敦市长与中国31位文旅厅长共同点亮泰晤士河“中国红”的灯光秀,为“2025中英旅游交流年”拉开序幕。这既是城市对话的仪式感,也是产业协作的启动信号。可以预见,随着真实世界订单的持续转化、直航网络的扩张以及“低碳与数字”能力的迭代,中国将在全球旅游供给侧扮演更主动的角色——不仅是最大客源国之一,更是趋势与标准的塑造者。
WTM伦敦2025的第一天已经给出答案:中国在讲一个关于复兴、创新与可持续的综合故事。当行业由“恢复增长”迈向“质量增长”,中国展区所呈现的叙事方法和落地路径,正在成为全球旅游业参考的样本。属于中国旅游的高光时刻,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