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将台海危机与日本「存亡危机事态」挂钩的发言,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引发中日外交紧张,更凸显了两个「一衣带水」邻邦在政治互信上的深刻裂痕。这起事件表面是外交辞令的碰撞,实质却是地缘政治中理想与现实的哲学悖论。
「一衣带水」本应象征地理相近带来的文化交融与命运共同体,但在现实政治中,这条狭窄水道却成了战略猜忌的放大镜。高市选择打破历代首相维持的「战略模糊」,与其说是突发奇想,不如说是日本右翼政治美学的必然展现——通过强调外部威胁来凝聚国内共识。这种将安全困境戏剧化的做法,恰如古希腊悲剧中主角的「致命自傲」,既源于其个人政治信仰,也受制于国内权力平衡的算计。然而这种政治表演的代价,是将原本可管控的分歧推向不可预测的深渊。
中日关系的特殊性在于,两国始终在「经济热」与「政治冷」的悖论中徘徊。东京方面既期待中国市场的红利,又难以摆脱对中国崛起的战略焦虑。这种分裂人格在共同社民调中展现无遗:48.8%支持与44.2%反对的微妙差距,恰是日本社会在「搭经济便车」与「防安全风险」间摇摆的写照。而中国的精准反制,正是看准了这种民意裂痕背后的政治弱点。
从存在主义角度审视,这场危机本质是两个民族对「存在威胁」的不同认知。于中国而言,任何挑战领土完整的言行都是对民族复兴进程的根本否定;于日本而言,周边海域的权力转移触及了岛国生存的安全本能。这种相互强化的恐惧循环,令「一衣带水」的地理纽带异化为安全困境的温床。
值得玩味的是,这场风暴中各方都保持着某种克制的现实主义。北京虽强硬反制却未关闭外交管道,东京虽言辞激烈却立即派遣局长级官员灭火,而隐身幕后的美国更可能成为最终的调解者。这种微妙平衡揭示了国际政治的终极真理:无论意识形态如何对立,经济相互依存与战略理性终将约束冲突的边界。
正如黑格尔所言,「经验与历史教导我们,各国政府和人民从未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中日关系总在「破冰」与「冰封」间循环往复,但每次危机都应成为重新审视「一衣带水」真谛的契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消除分歧,而在于学会与不可避免的差异共存——这或许是比任何战略模糊都更值得追寻的外交哲学。
(本文作者是香港《中华时报》创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