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香港+852-23668288
大陆+86-13802512911

新闻线索 商务合作请联系:
hkctct@gmail.com
联系
我们
下载
AP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吕国英:荷里寻“她”千百度
  • 2025-09-15 13:39:16
  • 作者:吕国英
  •    

荷里寻“她”千百度

——卢宏斌荷花主题画展暨学术研讨会发言提纲

吕国英


承蒙“文化进万家”武振江主任盛情邀约,参加卢宏斌先生荷画画展暨作品研讨会,非常感奋也很感慨。

“中宣盛世”是个好平台,凝聚了一大批艺术家,链接了大量艺术爱好者朋友圈。平台以推进中国文化进万家为己任,弘扬文艺主旋律、传播审美正能量,笃行担当,奋发作为,面对挑战,开阔视野,不仅作艺术交流、文化传统寻踪,还在文化艺术、学术研讨等方面不断开拓、认真作为,可谓异彩纷呈,好戏连台。今天又主办卢先生“荷花和盛世”作品研讨会,可喜可贺。

 

此前,武(振江)主任转过卢宏斌先生曾在“中宣盛世”举办画展时的部分画片,刚才又在现场近距离观看、赏读其荷画原作,更有真切感受。在此也愿意将观展、读画感受、审美体验与各位大家、老师交流、分享。

 

对卢先生本次展出的荷画,总的感觉是四句话:从传统艺术中来,学历代大家之长,抒发艺术审美情怀,呈现自我精神境界。

从形式语言看,卢先生的荷画,写意、随性、简澹、清雅、传统、“小品”。

说“写意”,是相对于写实而言,俗称“粗笔”,是中国画最传统、最常见,也是迄今最具中国艺术文化特色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不求工细形似,多以精练之笔勾勒审美景物的精神情态,抒发作者情趣。

 

这种(写意)画法兴起于北宋,至元代达到高潮,此画法的核心在于“以书入画”(赵孟頫提出“以书入画”理论,)成为文人画的主流,并延续至明清时期达到新的高峰,出现了以徐渭为代表的大写意绘画极致形式。到近现代,又出现泼墨绘画,突出代表是张大千的泼彩(墨)山水,将写意绘画推向新高度。

看卢宏斌先生的荷画,形式语言基本在写意范畴。有小写意、写意,也有大写意,涵盖了迄今写意语言的全部技法。

 

说“随性”“率真”,主要是相对于拘谨、刻意、虚假等,是艺术创作中良好心性与精神状态的入象表达,一笔一画,一彩一墨,重在体现艺术家个人精神情趣,表达艺术家此时此刻审美境界。

 

卢宏斌先生的画,看不到“强涂硬沫”的“较劲”痕迹,更多的在于求天趣、不做作,回应内心审美感受、彰显精神境界的艺术表达。

关于“传统”,这是个非常“烧脑”的话题。其实,大家很明白,艺术传统,是艺术文化的亘古传承与千载积淀,是中国文化艺术的根基,更是中国艺术源远流长的奔涌脉搏。就艺术创作而言,传统的反方向是创新。当下,讲传统似乎有些气弱。是要强调: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但传统是艺术源泉。创新不能没有传统。

 

卢先生的画,特别注重从传统中汲取艺术精华。现场看其荷画个展,远观曾似相识,近读也不陌生,从构图、画法,到用墨、赋彩,均有传统的影子,皆显追慕经典作品的用功。

“小品”话题,同样也很“烧脑”。小品不仅与巨制、精制、经典相对、相反而言,还往往与应急、敷衍、不完整等相对应。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其实“小品”往往是一挥而就、偶得之作,体现出艺术家的灵感顿发、匠心独具,又往往笔至妙来,不可重复。

 

从画展作品中,我们看到,卢先生荷画中有些属于“小品”类型,比如一株荷花,一枚叶片、一个花瓣,或者荷花的局部特写;无款、甚至穷款者不少,似乎觉得不甚“完整”,但其画境总有浓浓荷韵、款款情牵。

 

谈到“独卉”艺术话题,有个叫奥基芙的大师是个绕不开的艺术现象。这位毕生仅以花卉为审美创作主题的艺术家,常常画一朵花、一片花瓣,甚至仅仅画一个花蕊,成为艺术史上了不起的花卉艺术大师。卢先生荷画,当然也可以走出“小品·大荷”之路。

 

这是从艺术形式看。从审美感受上说,卢先生的画,画里画外,透溢出轻松、从容、淡然、自信的意味,还有质朴、天趣、率性等情趣。

简单通俗说,就是画境中似乎迷漫着自由自在、自然而然、随然天成、游刃有余以及稚趣、率性的情态与趣味。

 

从卢先生公开的艺术简历看,先是拜师著名古筝演奏家、教育家,潮州筝一代宗师郭鹰先生学习古筝,后又拜师著名花鸟画家徐培三先生为师学习中国画。90年代起,因工作关系,作画甚少。新冠肆虐期间,(也就是自2020年起,)开始临摹名家作品。严格意义上,其学画时间不长,但就是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画出一批画,能有这样的艺术“造化”,实属不易,也不简单,算是水到渠成,随然而然。

 

通览本次画展作品,结合卢宏斌先生艺术实践,我个人感觉有这么几个方面愿与在坐的各位大家研讨、交流。

 

一点是,写意绘画道阻且长。

诗经说,道阻且长;荀子言,道虽迩,不行不至。所以当下有经典语录,叫“道阻且长,行之将至。”寓意非常好,成为立志金句。

我想如果将两句古语稍加改动,放在写意艺术传承演进与未来眺瞻方面,应该非常值得深思。这就是,写意绘画道阻且长,不行不至,行至亦难。

何以为论?因为检视中国绘画史,可以清晰看到,艺术的每一点演进都路远远而行漫漫。

写意绘画,“意”为核心。什么是意?唐人(张璪)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就是审美物象,心源是外在造化在审美主体心性中审美镜像。师造化、得心源即为“意”。简单说,就是物象在审美中的心象显现,就是主客观、客主观的一次“立象”升华。

中国是写意绘画的故乡,或许文化艺术具有天然的“通感”效应,中国艺术对写意绘画情有独钟,艺术家进入写意审美似乎自然而然,如入无人之境。进来(入门)往往不知不觉,然而出去呢?何处是门?哪里有路?

 

刚才谈到,写意绘画史迄今已走过小写意、写意、大写意,以至泼墨(彩)的几个里程,泼墨几乎到了写意的极致,也近乎进入抽象审美的极致。前人已经完成了这种近乎穷极的使命,再向前该是何方?

我在艺术创作新十大命题中,有个观点——越难越容易成功。而越容易者往往又是越难的。写意绘画的难,似乎就是这种易愈难、又难愈难之难。

写意绘画是中国传统的经典艺术文化,具有典型的民族文化特征。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一家之言”,难以复制。艺术史就是由这样的艺术家创造、写成的。

卢宏斌先生选择写意绘画,立志弘扬光大传统,无疑是走在了这条难之愈难的求索之路,具有非常的挑战意义。

 

第二点是,花鸟题材历久期新。

“期”是热切期盼之期,是期冀希望与祈愿。这与前题具有密切的逻辑关联。

中国绘画,花鸟题材历史尤其久远,可上溯至远古先民开辟混沌世界始(岩洞石刻壁画,如打猎图)。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独立成科,至唐即成高峰,至宋,唐峰又矗宋巅。

花鸟题材历史久远,技法也非常丰富、完备,有工笔、工笔重彩、工间写,小写意,一至到大写意。并且随着艺术文化演进发展,花鸟题材内涵外延愈加丰富、宏阔,几近囊括大千万有,成就了一个又一个艺术辉煌,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大家。

 

中国文化中,荷花寓意非常丰富,由此形成的荷花文化博大精深。这也让荷花审美成为花鸟题材中的特殊追捧。

历代花鸟绘画大家中,哪个不画荷(花)?哪个不以荷花作为重要题材,又哪个不擎举荷画代表作。远一点的,比如明清时期的徐渭、八大山人、恽寿平,近一点儿的,有近现代以来的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李苦禅等,还有离我们更近的黄苗子、黄永玉等,都是画荷高手。

这些艺术家之所以被称大家,不仅仅画出了荷的神韵,尤其拓展、创造出独有的荷画语言、审美意象,赋予其时代精神,后者都是极其重要的。比如徐渭的(荷)沉雄豪放,八大的(荷)孤高冷逸,恽寿平的(荷)俊逸脱俗,张大千的(荷)高华富丽,齐白石的(荷)奔放热烈、涛天寿的(荷)刚健挺拔。

 

谈到黄永玉,不少人看过他在荣宝斋画得那幅荷花巨制,仅画心就有5×6米,计270平尺,成为艺术美谈,更成就荷画经典。不是因为画幅创记录,而是其通过这幅巨作,矗立荷画新语言,呈现荷画新意象。

 

刚才说到越难越容易成功,如何衡量成功?是真正画出了不同于他人的大气象、大审美,矗立起具有时代精神意义、且突兀独特的个人艺术语言。这就引出另外一个命题——(艺术创作)像谁不如像自己。

 

卢先生一直主攻花鸟绘画,本次展览又以荷画为主题,可见其对荷花的偏爱。其画小写意、写意、大写意皆有所见,说明其已尝试采用更多的语言、画法,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这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也终究会画出真正像自己的大作品。

 

第三点是,艺我为本无用之用。

这里的“艺我为本”,是说“艺术,要以艺术家为本”的意思。

前面谈到,卢宏斌先生的画,有从容、自信的意味,也有质朴、率性的情趣。这是非常难得的,是艺术该有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是艺术家创作心境所决定或所传递的,而背后之源泉,应该是艺术家创作全过程中始终如一的心无旁骛、自由自在、任意挥洒。

 

 那么,如何而为之呢?这个问题应该有多个因素所决定,但有一点,或许不那么被关注、但又特别重要,这就是艺术家身份的社会认定,就是艺术家的职业与非职业性(问题)。

 

艺术创作决定于艺术家的精神活动。非职业艺术家的艺术活动,因没有竞存之虞,既不用迎合藏家、也不需要迎合市场,更不用考虑他人感受,可完全以个人情趣自在挥洒、悠然涂抹,进入艺术活动也更多的是为了丰富精神生活、提升审美境界,完善个人修为。这种“我喜欢,乐为之”的原动力,(于艺术创作中)往往比职业艺术家理更多了几分洒脱、从容与自在。

 

我们说,艺术是一种信仰,属无用之用。就艺术创作而言,这是管根本、管长远,也是管大用的美学要义,是艺术回归本来的玉圭金臬。

 

卢宏斌先生不属于职业画家,其艺术实践以我为本,并不纠缠“用”与“无用”,因而更显随心所欲,怡然自乐。而进入这种“逾越”之境,其艺术修为往往更易精进,也会走得更远。

时间关系,我的发言先到这里,一家之言,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2025.09.14·北京

 

吕国英 简介

图片1.png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