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洇红千桃树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
庄鸿远
细雨洇红千桃树,微风荡绿万柳枝。
最是牧心春妙至,哪有君愁滞此时?
且看云影浮沉过,终信行藏进退宜。
细雨洇红处,云影自卷舒
——读吕国英哲诗《细雨洇红千桃树》有感
吕国英先生这首短章,如一滴晶莹的晨露,在简洁明净中折射出天地人生的深邃光影。
诗人起笔于春日最细微的景致——“细雨洇红千桃树,微风荡绿万柳枝”。“洇”字用得极妙,仿佛雨水不是落在花瓣上,而是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水墨,带着东方式的内敛与渗透感。风是“微风”,绿是“荡绿”,一切都在轻柔的节奏中展开,没有一丝的急促与喧嚣。
若诗仅止于此,不过是一幅精致的春景图。但诗人的笔锋陡然一转,从对外在物象的描摹,跃入内心世界的探询:“最是牧心春妙至,哪有君愁滞此时?”这是一个清澈见底的诘问。真正的春天,不在于桃红柳绿的外在呈现,而在于内心是否抵达了那个可以“牧心”的春天。若心为樊笼所困,纵然万花如锦,也不过是愁绪的背景;若心能如牧人放牧羊群般,在精神的草原上自在徜徉,又有什么忧愁能滞留于此情此景呢?
诗的颈联将这份哲思推向更广阔的时空:“且看云影浮沉过,终信行藏进退宜。”抬头望天,云影时浮时沉,随风舒卷,无执无着。这不正是人生应有的姿态么?《周易》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人生的智慧不在于一味进取或退守,而在于明了何时该“行”,何时该“藏”,如云之浮沉,皆成文章。
吕国英先生此诗,以中国诗学最本真的方式,完成了从“见物”到“见心”的升华。它告诉我们:春天不在日历的某一页,而在心能“牧”之时;自由不在环境的顺逆,而在悟得“行藏”之宜之后。
细雨依旧洇红,微风继续荡绿,而读诗的人,已在诗行间窥见了云影浮沉的天机——原来,真正的春光,从未远离,只在心念转圜之间。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九部,著述艺术评论、学术论文上百篇,创作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