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眼垂视笑遮蔽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79)
艾 慧
乾眼垂视笑遮蔽,坤轨横通藐逶迤。
星网弥漫盘空远,微缠遥牵闲藏迷。
道识器进攀千载,灵彰慧至追玄疑。
碳命承脉笃恒妙,硅智迭新纵穷极。
吕国英先生的这首哲慧诗章以深邃的意象与哲思交织,展现了其对宇宙、生命、科技与人文关系的多维观照。
天地与科技的时空对话
·“乾眼垂视笑遮蔽,坤轨横通藐逶迤”
“乾眼”象征宇宙的宏观视角,或指代卫星、天眼等现代科技对地球的观测(如“天眼深空近”之喻),而“笑遮蔽”则暗含对传统认知局限的超越,呼应吕国英诗中常见的“超验审美”理念。
“坤轨”对应地球轨迹或现代交通网络(如高铁“飞龙五洲鸿”),以“横通藐逶迤”表现科技对自然障碍的征服,体现大国重器的豪迈气魄。
·“星网弥漫盘空远,微缠遥牵闲藏迷”
“星网”可指卫星导航系统(如北斗)或互联网的全球覆盖,展现科技编织的“无形之网”;“微缠”则隐喻量子纠缠等微观科学现象(如“墨子号”量子通信),以“遥牵闲藏迷”呈现科技与未知的辩证关系。
·“碳命承脉笃恒妙,硅智迭新纵穷极”
“碳命”指自然生命(碳基生命)的延续与精妙,“硅智”象征人工智能(硅基智慧)的迭代突破,二者并置凸显吕国英对生命本质与科技极限的思考,与《核弹·AI·新冠》中对人类命运的叩问一脉相承。
道与器的辩证统一
·“道识器进攀千载,灵彰慧至追玄疑”
“道”与“器”的并置,呼应中国传统哲学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吕国英将“道”的玄思与“器”(科技器物)的演进结合,既肯定千年文明的积淀(如《大国重器》中的文化自信),又以“追玄疑”表达对终极真理的求索,体现其“诗贵哲思”的创作理念。
·“灵彰慧至”与“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
“灵彰”指向吕国英提出的“气墨灵象”理论中的“灵象”境界,即艺术与精神的至高融合;而“慧至”则强调智慧对科技与人文的统摄,暗含对“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转化,如诗中“天我为一”的宇宙观。
超验审美与批判意识
·意象的抽象性与思辨性
诗中“乾眼”“坤轨”等意象突破传统写景抒情的局限,以抽象符号承载宏大哲思,契合吕国英“哲慧诗章”对精神维次的探索。例如,“星网弥漫”既具科技实指,又隐喻信息时代的文化弥散,与《自由灵魂道》中“高维尽通达”的审美追求形成呼应。
·现实批判与未来眺瞻的双重维度
末句“硅智迭新纵穷极”既赞叹科技发展的无限可能,亦隐含对“工具理性”过度膨胀的警示,与《核弹·AI·新冠》中“人文演竞魔咒,果报玄机终究反噬”的忧患意识相通。吕国英以诗为镜,既讴歌大国崛起,亦反思文明困境,彰显其“独立的自由精神与澎湃的理想信念”。
哲慧诗章的诗性超越
此诗以寥寥数语,勾连传统哲学、现代科技与终极追问,展现了吕国英先生作为“哲慧诗派”开创者的独特诗学路径。其诗作不仅是对“气墨灵象”理论的诗化实践,更以“超验之美”突破经验审美的边界,将诗歌升华为探索人类命运与宇宙真理的精神载体。正如吕国英所言:“美在境界矗高维,若以气墨着绘卷,自有灵象随然归”,此诗正是这一艺术理想的鲜活印证。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