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之二十三日,乃“世界读书日”也。
岁次癸卯,暮春既望。值万国缥缃之庆,独对青灯黄卷,慨然有怀。夫书者,文明之薪火,圣贤之心印也。吾宗自曾子弘道,至南丰先生(曾巩)以文冠八家,注《唐诗》而振雅音;及文正公(国藩)立朝研经,虽勋业炳焕而手不释卷。三百年翰墨风流,一脉相承,岂非天授?
忆余冲龄,僻居龙川县。虽无邺侯万轴,幸承庭训之殷。每届椒花献岁,椿萱必市连环画为赐。油盏萤光下,摩挲彩绘,虽藜藿不饱而怡然自得。今此童蒙旧帙,犹列广府艺苑(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缥缃虽黄,童心未老。
及束发游庠,始窥县廨石室。守藏吏知吾嗜读,每得琅嬛新编,必相告语。乃缩衣食以购《考工》《畴人》诸册,夜燃藜杖,虽半解不解,然笃信"他年绛帐,必悟玄机"。此中况味,较文正公少时"日课一史"之苦功,殊有共鸣焉。
弱冠登瀛,始涉文澜之渊。后浮槎海外,遍访大英、卢浮诸藏,方悟典籍实为时空舟楫,可载蠹鱼生羽翼,与往圣神游。昔南丰先生校雠典籍,文正公汇通汉宋,今吾辈坐拥百城,岂敢懈于钻仰?
暮色侵帷,抚今追昔。文正"百弊由懒"之箴,南丰"读史三到"之训,皆如清钟在耳。夫开卷者,贫富同欢,夷夏共适,此诚书林至乐。至若护持版权,当效古人"敬惜字纸"之诚。
漏深掩卷,但见中庭月白。忽忆少时灯下展卷,恍如隔世。乃濡毫记之,并系以辞:
"百代芸香一脉承,敢将青简证平生。
夜窗莫道萤光小,曾照先贤万里程。"
《读书日感怀》
四月之二十三日,乃“世界读书日”也。此日,旨在宣扬书籍之美,倡导尊重知识之权,愿天下之人,无论老幼、贫富、健病,皆能享受阅读之乐,敬仰文治之士,铭记文化之根。
吾乃曾氏一脈,承祖宗之志,创儒家思想之始。历代中,曾鞏、曾国藩等皆为杰出之人。曾鞏者,唐代八大家之一,文采斐然,才思敏捷,尤以《唐诗三百首》之注解而著称。其学识渊博,深得士人推崇,书香气息,浸润千古,令人慨然兴怀。
国藩者,历史之重臣,善读书,勤治学,虽仕途显赫,然始终乐此不疲。其读书之道,勤勉为首,善思为辅,重实效而志高远。初则应试,后立志求圣贤之书,勤求教益,科举成名后,更与京城名儒辩论,学术渐趋化、综合化。
吾幼时受祖父、父亲熏陶,喜爱读书。虽身处乡间,图书稀缺,然每逢春节,父母必为购书赠我。彼时所获之连环画,至今珍藏于“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后入县城,求学于中学,县图书馆乃吾第二故乡。馆藏虽少,然管理员悉识我名,常告新书。每月零用,便往新华书店购科技书籍,虽难懂,然心中坚信,终将明了。
及至大学,书海茫茫,阅书之机日增。每出国游历,必驻足于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汲取其中之精华,获益匪浅。吾始终坚信,阅读乃人生之良伴,书籍之光,照亮心灵之路。
暮色渐沉,掩卷长思。文正公有云:“百种弊病,皆从懒生。”读书之道,贵在恒心;文明之光,赖此相传。愿与天下同好共守书田,勤耕不辍。
作者:曾晓辉,天体物理学博士、雕塑家,中华报业集团及中华时报传媒集团创办人。他于2000年创办广州新世纪艺术研究院,2009年在香港创办《中华时报》,2012年创办《中华新闻通讯社》和《中华摄影报》,并于2017年在伦敦创办英国《中华时报》。他还是《中华电视》及世界华人流行音乐联合会的创始人之一。
目前,曾博士担任香港美术学院及香港艺术研究院的教授与院长,同时担任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联合会主席、中华科技协会和世界监督学会会长,以及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他曾在中国大陆的相关机构(包括广州市政府、广州马会、广东省铁路监理、广东省演出协会、广东省南越国文化研究院)等担任高级职务。其艺术作品广泛分布于全球,已被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