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发生于香港新界大埔宏福苑的冲天大火,已造成44人死亡、58人受伤、279人失联的惨重伤亡,成为香港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之一。这场由三级火迅速升级至五级大火的灾难,不仅暴露了楼宇维修工程中的安全管理漏洞,更折射出香港长期以来积压的楼宇消防隐患与居住环境恶化的深层矛盾。
一、维修工程乱象:人祸甚于天灾
根据香港保安局局长邓炳强的说明,消防员在救援过程中发现,大厦外墙的保护网、保护膜及防水帆布等材料,燃烧蔓延速度异常猛烈,远超合规材料的标准。此外,部分未受火势波及的住户窗户竟被贴上易燃的发泡胶板,进一步加速火势扩散。这些「不寻常」的现象,直指维修工程中可能存在的偷工减料、违规施工等问题。
警方随后逮捕涉事工程公司的三名负责人,涉嫌误杀,并强调将循刑事方向深入调查。这场大火与其说是意外,不如说是一场本可避免的人为灾难。香港老旧楼宇众多,维修工程频繁,但监管机制是否到位?施工材料是否符合安全标准?从宏福苑的案例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二、老旧楼宇的消防隐患与「密集居住」的致命风险
宏福苑已有42年历史,属于香港典型的旧式屋苑。这类楼宇普遍存在消防设施不足、逃生通道狭窄、电线老化等问题。更令人忧心的是,香港居住空间极度拥挤,人均居住面积仅约16平方米,部分基层家庭甚至长期蜗居于「劏房」或纳米楼中。这种高密度的居住模式,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1. 火势蔓延迅速:密集的单位布局与狭窄的通道,加上堆积的杂物,极易形成「烟囱效应」,加速火势与浓烟扩散。
2. 逃生困难:住户众多、通道有限,火灾发生时容易引发恐慌与踩踏,延误逃生时间。
3. 救援挑战:消防车难以进入狭窄街道,云梯无法全面覆盖高层建筑,加上外墙竹棚与易燃物料阻碍救援,大大增加灭火难度。
三、城市治理的深层矛盾:发展与安全的失衡
这场大火不仅是消防问题,更是香港城市治理困境的缩影。长期以来,香港土地供应不足、楼价高企,导致市民居住空间被极度压缩。政府虽推动旧楼维修计划(如「楼宇更新大行动」),但执行层面却屡现漏洞:业主缺乏维修意识、承办商良莠不齐、监管力度不足,最终让民生工程沦为安全隐患。
特首李家超在记者会中表示「极度难过」,并承诺全面动员救援与调查。国家主席习近平亦高度关注,要求中央部门支持特区政府救灾。高层的表态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彻底检讨:
1. 严格规管维修工程:对施工材料、工程资质、现场安全管理设立更高标准,并加强突击检查与惩罚机制。
2. 加快旧楼消防改造:强制老旧楼宇安装自动喷淋系统、更新消防栓、拓宽逃生通道,并对低收入业主提供补贴。
3. 改善居住密度政策:从城市规划着手,增加公营房屋供应,逐步改善市民居住环境,从根源降低火灾风险。
以生命为代价的警示
宏福苑大火用鲜血与生命再次敲响警钟:城市安全不能仅停留在口号,而必须落实于每一项工程、每一栋楼宇、每一寸空间。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不应让市民每日生活在火灾与密集环境的恐惧中。唯有从制度、执法与资源投入多管齐下,才能真正避免悲剧重演,让「安居」成为这座城市最基本的承诺。
(作者是香港中华时报创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