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按:随着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进入第4年,迄今,仍未见停歇迹象,中华新闻通讯社与中华时报继续共同推出专题,以飨读者,从各个方面探讨,让大家了解俄乌战争怎么发展、结局如何和这个21世纪的重大事件。
俄罗斯总统普京无视全球谴责和多国制裁,2022年2月24日迳行宣布对乌克兰采取特殊军事作战,开启战争,引发1945年二战结束以来欧洲最为惨烈的战争,它不仅涉及乌克兰的存亡与俄国的命运,也被视为一场民主与专制的决战,战争导致双方上百万人死亡,并引发欧洲自二战以来最大的难民危机。普京亲自指挥部署的这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已经进入第1315天。
2025年10月1日,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背景下,哈尔科夫巴拉巴什沃市场遭空袭后起火,乌克兰消防员正奋力扑灭火势(法国媒体)
2025年10月1日最新进展:
战况
俄罗斯国防部周二表示,俄军声称已占领乌克兰顿内茨克地区西维尔斯克市附近的一个村庄。
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负责人拉斐尔·格罗西表示,由于俄罗斯的砲击导致冷却核反应器和防止熔毁所需的电力无法恢复,IAEA正在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合作,恢复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厂的场外电力。
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表示,俄罗斯对札波罗热核电厂周围的砲击「对所有人都构成威胁」。
泽连斯基在周二晚间的演讲中表示:“世界上没有任何恐怖分子敢于对核电站做出俄罗斯现在所做的事情。”
区域安全
欧盟领导人将于周三在哥本哈根峰会上讨论「反无人机墙」提案。此前,丹麦多座机场连续数日遭不明身份无人机入侵领空,导致机场暂时关闭。
这场「反无人机墙」高峰会也将是欧盟27国领导人首次就一项提案进行讨论,该提案旨在动用冻结在欧洲银行的俄罗斯资产,为乌克兰提供1,400亿欧元(约1,643.7亿美元)的贷款。
在德国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表示欧洲与俄罗斯「不再和平」之后,克里姆林宫表示,德国长期以来一直间接参与乌克兰战争。
莫斯科也表示,欧洲最好寻求与俄罗斯就安全问题进行对话,而不是试图建造一堵造成分裂的「无人机墙」。
罗马尼亚外交部长瓦娜·托尤表示,罗马尼亚正寻求与乌克兰合作,在本国境内迅速建立一家生产防御无人机的工厂,供本国以及欧盟和北约盟国使用。
法国海军表示,当局正在调查「长滩岛号」油轮可能违反制裁的行为。该船涉嫌属于所谓的“影子舰队”,参与运输俄罗斯石油。
军事援助
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表示,莫斯科不相信华盛顿已就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弋飞弹做出最终决定。
波兰暂时关闭领空,北约加强在波罗的海的军事存在。 【英语影片】
政治与外交
克里姆林宫表示,乌克兰敖德萨和尼古拉耶夫地区有许多人希望“将自己的命运与俄罗斯联系在一起”,但不敢发声。
根据俄罗斯国家通讯社报道,俄罗斯将驱逐一名奥地利外交官,以回应维也纳因涉嫌向克里姆林宫泄露奥地利石油公司OMV的公司机密而驱逐一名俄罗斯外交官的决定。
美国贸易代表杰米森·格里尔表示,印度正开始实现石油采购多元化,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欧盟也试图加强与印度的经济联系。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他认为摩尔多瓦周日的选举受到了公开操纵,因为亲欧执政党在关键的议会选举中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亲俄的对手。
俄军空袭哈尔科夫 酿6伤市集住宅起火
乌克兰哈尔科夫州(Kharkiv)州长希内胡柏夫(Oleh Synehubov)今天表示,俄罗斯昨晚以导引航空炸弹攻击乌克兰东北部城市哈尔科夫,造成6人受伤,并引发多起火灾。
路透社报导,希内胡柏夫在通讯软件Telegram上表示,6名伤者中有5名是成人,已被送往医院治疗。
哈尔科夫市长泰芮可夫(Ihor Terekhov)表示,这次攻击也引发哈尔科夫一处市场及多栋住宅建筑的火灾。哈尔科夫是乌克兰第2大城市,也是哈尔科夫州首府。
照片和影片显示,消防员通宵灭火,大火吞噬了疑似是市场摊位及其他建物。
哈尔科夫州位于俄罗斯边境附近,自战争爆发以来,经常遭到俄罗斯空袭。
俄方尚未对此次攻击作出回应。
位于乌克兰南部的札波罗热核电厂。(路透社)
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称扎波罗热核电站局势“危急”
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今天表示,遭到俄罗斯占领的札波罗热(Zaporizhzhia)核电厂已连续7天脱离电网运作,警告可能引发「危急」的状况。
综合法新社和路透社报导,泽伦斯基说,用于维持核电厂运作的其中一台备用柴油发电机「故障」,并说这波断电「对所有人构成威胁」。
这是自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并占领札波罗热核电厂以来,这座欧洲最大核电厂历时最久的断电事件,也是自俄乌战争爆发以来第10次脱离电网。
泽伦斯基在例行谈话中说:「现在已经7天了,过去从未发生过这种情况。」他还说「状况危急」。
俄罗斯和乌克兰多次指控对方攻击这座核电厂,可能导致毁灭性核灾,并就这次断电事件相互归咎。
泽伦斯基说:「由于俄罗斯攻击,核电厂电力供应和电网已被切断,目前由柴油发电机供电。」
俄罗斯上周宣称自乌方攻击以来,札波罗热核电厂一直靠备用电力维持运作。
泽伦斯基指控俄罗斯透过空袭「妨碍」电线修复作业,强调「这确实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威胁」。
札波罗热核电厂共有6座反应炉,战前供应乌克兰约1/5电力,自俄罗斯接管后,这些反应炉全数关闭。
不过核电厂仍需电力维持冷却和安全系统,以防反应炉发生熔毁,引发核子事故。
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署长葛罗西(Rafael Grossi)表示,国际原子能总署持续与俄乌双方合作,以恢复外部电线。葛罗西说,只要柴油发电机持续运作,为这座设施提供紧急电力,就不会有直接危险。
一名俄罗斯军人在扎波罗热核电站附近的一个检查站站岗 [路透社]
军事分析
波兰会继乌克兰之后成为俄罗斯的下一个目标吗?
《纽约时报》于2023年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评论了美国前总统拜登的演讲——拜登在其中谈到,有必要支持乌克兰和以色列的战争,以保护美国的安全。这篇文章强调,拜登的演讲未能向普通美国公民解释这个问题,文章还评论了拜登的以下言论——“如果我们让普丁控制乌克兰,他随后还会控制波兰”,并且指出,普通美国公民并不关心普丁对乌克兰的控制,也不会对他以后对波兰的控制感到不满。
尽管作者对乌克兰和波兰的现状不屑一顾,但历史表明,波兰正位于东西方之间的交战点。而如今既然俄罗斯决定要与波兰交战,就会再次将该地区置于惨痛历史的镜子下。
1939年9月1日,德国坦克入侵波兰西部,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几周之内,苏联军队从东线推进并完成了入侵,将波兰变成了一片战火纷飞之地,波兰人民发现自己被困在两个争夺其土地和命运的大国之间。
如今,85年过去了,尽管地理和政治背景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但拥有3870万人口的波兰正面临新的威胁——在其东部边境,俄罗斯正借助苏联遗产而寻求加强其地区影响力。
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发生直接对抗的可能性并非迫在眉睫,但波兰每天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包括频繁的空袭和网络攻击,此外,俄罗斯最亲密的盟友白俄罗斯还在利用难民问题作为施压工具。
这些多重威胁的叠加使波兰重新成为了欧洲安全考量的焦点,并成为了东西方平衡的关键接触线。
波兰国防部长马里乌什·布拉什恰克(左二)视察波兰军事基地并观摩军事演习(阿纳多卢通讯社)
波兰:前沿防御的核心
俄罗斯与波兰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自18世纪末以来,波兰先后被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其中很大一部分仍处于俄罗斯的控制之下,这导致了根深蒂固的历史仇恨。
约翰·米尔斯海默在其名著《大国政治的悲剧》中,在谈及19世纪波兰人建立新国家的可能性时援引德意志帝国首任首相俾斯麦的话称:“虽然我同情他们的处境,但如果我们想要生存,就别无选择,只能消灭他们。”
当波兰于1918年独立之后,就于1919年和1920年与苏联爆发了直接战争。这场战争以波兰在「维斯瓦河奇迹」中的胜利和《里加条约》的签署而告终——该条约以牺牲苏联的利益为代价,将大片领土割让给了波兰。但这在俄罗斯国内引起了强烈不满。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双方互相猜疑、敌视,直到1939年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将波兰重新划分给纳粹德国和苏联,并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苏联时期,波兰是华沙条约组织的成员国之一,并完全隶属于共产主义政权,受到苏联控制。然而,随着1989年这个东方集团的解体和波兰走向市场经济,华沙迅速向西方开放,并于1999年加入了北约,后于2004年加入了欧盟。自那时起,华沙就成为了北约抵御俄罗斯影响力的「前线」。
它与俄罗斯的盟友白俄罗斯共有260英里长的直接陆地边界,与乌克兰共有330英里长的边界,与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共有130英里长的边界,从而使其成为保护北约免受来自东方任何潜在攻击的重要战略要地。
这一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断突显,尤其是鉴于所谓的「苏瓦乌基走廊」——一条约60英里长的狭窄边境地带,位于立陶宛和波兰边境之间,以及白俄罗斯和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之间。
《斯堪的纳维亚军事研究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条走廊是连接俄罗斯飞地与欧洲其他地区的主要陆路通道,对俄罗斯和北约都至关重要。
鉴于这些敏感的地理位置,波兰逐渐成为美国和欧洲军队在北约东部边境部署的主要基地,这是旨在遏制俄罗斯扩张野心的「前沿防御」政策的具体体现。同时,它也是西方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的主要后勤枢纽和中转站。
自2014年以来,尤其是在2022年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之后,波兰显著加强了国防力量。 2023年,波兰国防预算较前一年成长75%,创欧洲国家史上最高年度增幅。
波兰计划今年将国内生产毛额的约4.7%用于国防,这一比例是所有北约成员国中最高的。波兰也宣布了其成为北约作战能力排名前三名的成员国的目标。
在政治上,波兰加强了与该地区邻国(尤其是波罗的海和北欧国家)的军事同盟,并寻求巩固其作为东欧中心安全枢纽的地位。与此同时,俄罗斯继续利用其苏联遗产质疑波兰的独立性并扭曲其形象,并在其官方言论中宣扬波兰仅仅是「美国仆人」的论调,称其正准备对邻国发动侵略。
在俄罗斯侵犯波兰领空后,波兰处于高度戒备状态
俄罗斯侵犯领空
在这种紧张的局势之下,俄罗斯最近几周对波兰领空实施了一系列侵犯行为。在2025年9月10日夜间,20余架俄罗斯无人机侵犯了波兰领空,其中一些被北约部队拦截并击落。观察家称,这是北约成立以来其成员国领空遭到的「最严重的侵犯」。
同月,俄罗斯战斗机也在波兰海岸附近接近了波罗的海上的一个海上石油平台的安全区。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谴责这些行动,认为这是“大规模的挑衅”,并呼吁拦截任何试图侵犯波兰领空或威胁其国家安全的实体。
尽管俄罗斯否认对这些入侵事件负责,并将其归咎于单纯的“网络失误”,但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欧洲问题高级研究员莉安娜·菲克斯和核安全高级研究员艾琳·多姆巴赫等知名观察者认为,此次入侵的规模以及深入波兰领土的无人机数量表明,这些行动并非意外,而是来自俄罗斯的蓄意挑衅。
这起事件的严重性因其恰逢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札帕德」联合军事演习而进一步凸显。长期以来,这类大规模演习一直引发波兰方面的担忧,并担心演习可能成为对其东部边境军事升级的掩护。
这次入侵事件发生的时间也正值乌克兰谈判的关键时刻,俄罗斯在阿拉斯加峰会上认为这是巩固其地位的政治胜利,而美国则不愿进一步向克里姆林宫施压,以迫使其放弃一些最高要求。
因此,这起事件被视为俄罗斯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旨在测试北约的威慑能力,并衡量华盛顿捍卫其在东欧承诺的意愿。这为乌克兰战争进程和整个欧洲大陆的稳定增添了新的紧张局势。
波兰宣布在与俄罗斯的边境部署美制海马回发射器
从网络空间到打难民牌
俄罗斯的骚扰不仅限于空袭,也延伸到了网络空间——网络攻击浪潮不断涌现。据一位波兰官员称,波兰的关键基础设施每天都遭受密集的攻击——波兰安全机构每天面临20至50次与俄罗斯有关联的黑客攻击,其中绝大多数都被击退。
然而,一些攻击成功地暂时中断了发电厂、医院和重要设施,而其他攻击则窃取了波兰公民的个人资料。
今年8月,波兰当局挫败了一场由俄罗斯支持的大规模网络攻击——这场攻击针对的是波兰最大城市之一的供水系统。
尽管波兰成功击退了大部分此类攻击,但据该国政府官员称,今年夏天每天近300次的攻击数量足以证明这类威胁的规模。此次升级促使政府今年拨出近10亿欧元的巨额网络安全预算,以应对数位破坏浪潮。
此外,白俄罗斯利用难民问题与波兰和欧盟发生冲突的做法也愈发明显。自2021年夏季以来,莫斯科的亲密盟友亚历山大·卢卡申科领导的政府已开始将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移民驱逐出境,并送往波兰边境,此举被视为对欧盟对其实施制裁的报复。这些移民被有系统地运送到过境点。
波兰将这种策略视为一种混合战争工具,旨在透过同时制造人道主义和安全危机来削弱波兰并扰乱欧盟。数字显示了事态升级的规模。 2024年,波兰边防部队记录了约3万起来自白俄罗斯的非法越境企图,这一数字远超往年。
2025年4月,欧洲议会确认,多个消息来源证明莫斯科和明斯克都参与了移民政治化,向来自其他国家的移民发放官方签证,然后将他们驱赶到边境,这是欧洲议员们所谓的「混合战争」的内容之一。为此,波兰宣布延长禁止白俄罗斯移民申请庇护的禁令,并在边境采取军事和救援措施,以加强管控并应对由此造成的人道主义后果。
2023年5月6日,波兰军用直升机在新德巴军事基地进行强化训练(盖帝图像)
欧洲中心军事强国的崛起
鉴于这些不断升级的威胁,波兰着手大力加强国防能力,尤其注重动员预备役部队。 2024年,波兰志愿服务活动大幅增加,官方数据显示,截至当年年中,已有超过1.6万名新志愿兵注册。
光是2025年的前7个月内,志愿兵人数就已增至2万人,预计到年底将达到近4万人,参与人数较乌克兰战争爆发前翻了一番。得益于此次扩军,波兰军队已成为北约第三大军队,目前约有21.6万人。波兰计划将其地面部队规模翻一番,达到30万人。
波兰的努力不仅限于人员动员,还包括打造先进的武器库。在航空领域,波兰签署了其历史上最大的一笔合同,将其F-16战斗机机队升级到最新的Block 72版本,耗资近38亿美元。同时,它也将接收新批次的美国F-35战斗机。
波兰已经与美国签订了一份价值46亿美元的协议,订购了32架F-35战斗机。交付工作已经开始,并计划于2030年完成。尽管波兰空军目前拥有约50架F-16战斗机,但据军方估计,波兰至少需要增加两个现代化战斗机中队,以增强其防御和进攻能力。
在地面战线上,波兰拥有「海马」系统——这是一款车载火箭发射器。每个发射器可快速连续发射6枚精准导引火箭弹,重新装填时间约5分钟。
该系统通常使用的常规飞弹有效射程约为80公里,而该系统能够发射射程高达300公里的ATACMS陆军战术飞弹。据报道,波兰也正在寻求获取与该系统相关的飞弹技术,以增强其维护能力或实现未来的国内生产。
「海马」系统的有效性在乌克兰问题上备受关注。乌克兰在战争第一年就拥有大约18套系统。这些有限的单位成功袭击了数百个重要的俄罗斯据点,包括仓库、补给基地和位于战线后方数十公里的砲兵阵地,从而削弱了俄罗斯的补给和作战能力。
这些战果解释了波兰为何希望将「海马」系统纳入其军备库。该系统能够高精度打击纵深目标,扩大机动范围,并威慑任何潜在威胁。
此外,波兰已经开始就采购「爱国者」地对空飞弹系统进行谈判,该系统是美国陆军的主要防空反导系统。波兰也加强了与韩国之间的合作,订购了180辆K2「黑豹」坦克和约700门K9「雷霆」榴弹砲——后者是韩国制造的155毫米直径榴弹砲,安装在履带式底盘上,能够穿越复杂地形。这些系统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远程火力而闻名。
而在坦克方面,波兰于2021年7月宣布以47亿美元的价格购买250辆「艾布拉姆斯」坦克。随后,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之后,波兰又于2022年签署了一项价值14亿美元的协议,以购买116辆二手「艾布拉姆斯」坦克及其配套设备。此外,波兰还拥有约200辆德国「豹式」坦克,这使得波兰拥有了东欧规模最大、配备最多样化的陆军力量之一。
不断增长的军备库使波兰得以从一个单纯的「接触国」转变为北约的主要陆上力量——不仅能够保卫自己的领土,还能为整个北约提供先进的威慑保护伞。因此,波兰在与俄罗斯的力量对比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升,因为其军备建设使其在加强东线威慑力方面拥有明显优势,并使其成为任何事关欧洲未来安全局势的关键参与者。
2024年,为因应波兰面临的威胁,波兰志愿兵役人数大幅增加(盖帝图像)
「软弱无力」的欧洲
波兰的军事努力可以在欧洲过度依赖美国的安全保护伞的背景下进行解释——这种依赖限制了其决策独立性和随时施加影响的能力。正如波兰前国防部长兼外交部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实际上是西方应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行动的协调者,其提供的军事和财政支持大致相当于欧盟、其各机构及其成员国支持的总和。
这一现实表明,尽管欧洲在经济和组织方面取得了进步,但在国防事务上仍然是一股「软弱无力」的力量,如果美国撤军或专注于其他战线,那么欧洲在任何重大危机中的能力都将受到限制。
其中的困境在于,鉴于白宫内部孤立主义的抬头,或者美国专注于它与中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冲突,那么美国的保障就并不稳定,并且可能会使欧洲大陆的安全在关键时刻暴露无遗。
西科尔斯基指出,五角大厦不再寻求同时打两场大战。因此,美国在亚洲的任何广泛介入都将直接影响其军事承诺,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的安全仍然脆弱。
此外,欧盟内部的分歧进一步加剧了局势的复杂化。东欧国家(尤其是波兰和爱沙尼亚)将俄罗斯的威胁视为现实存在的、迫在眉睫的威胁,而西欧和南欧国家,例如意大利、葡萄牙和比利时,则倾向于将俄罗斯视为遥远的威胁,而这削弱了欧盟内部在国防优先事项上的共识。
这种差异加剧了欧洲安全政策的脆弱性,并使建立「战略自主」的努力更成为一种理论上的愿望,而非实际能力。
因此,正如西科尔斯基所解释的那样,美国的任何缺席或关注转移都可能使波兰和东欧国家与俄罗斯直接发生对抗,而这些国家将完全依赖仍然支离破碎、协调不力的欧洲力量。这也解释了波兰为何急于加强其军事实力,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调动其后备力量,以期弥补欧洲保护伞的脆弱性和对美国安全的过度依赖。
在国内,波兰领导阶层正在利用这些威胁来增强其民族凝聚力。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63%的波兰人认为他们的国家生存受到了外部威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如果战争爆发,他们将会离开祖国,约22%的人表示愿意加入武装部队或民防部队。
这些根深蒂固的担忧促使波兰公众在面临经济压力的情况下广泛支持增加国防开支,并进一步推动政府采取民族主义言论,将波兰塑造成对抗俄罗斯的「自由欧洲堡垒」。该国的各大主要政党也纷纷效法这种言论,以弥合内部分歧。
因此,如今的波兰似乎在欧洲安全格局中占有核心地位。一方面,它被视为反对俄罗斯扩张的第一道防线;另一方面,由于欧洲共识的脆弱性和美国支持的潜在削弱,它承受着沉重的负担。在这两者之间,波兰正在巩固其作为西方不可或缺的伙伴的地位,但它也意识到,如果在没有盟友足够支持的情况下与俄罗斯直接发生对抗,这一角色的代价可能会更加高昂。
来源:半岛电视台+电子网站